來了解約束(穩定)關節的相關組織有哪些?可以分成被動性約束力與主動性約束力;下述前3項屬於被動性約束力,第4項屬於主動性約束力。首先:構成關節的骨頭的形狀(兩根骨頭外型的契合形狀);第二:關節間的軟骨契合;第三:關節間韌帶的約束力;第四:肌肉組織未收縮或收縮的約束力。

 

我們針對上述的4種維持關節穩定度的組織加以解釋。

 

首先:骨頭的契合形狀。骨頭的契合形狀若被破壞,會產生更嚴重的傷害,稱為骨折。骨折問題的產生會比關節穩定度不佳更為複雜嚴重,所以當下應急措施是處理骨折問題,骨折問題處理完善才會在恢復期考慮關節穩定度,但此時通常都是關節穩定度過緊產生關節活動度受限,關節活動度受限的原因來自於骨折後的骨頭形變、肌肉孿縮、關節沾黏等問題。

 

第二:軟骨的契合形狀。當軟骨的契合形狀被破壞時,對關節穩定度的影響遠不及你對軟骨受損所產生的不適來的劇烈,因此常常被忽略關節不穩定的感受,只知道軟骨的受損所產生的關節活動度受限。

 

第三:韌帶的約束力。當韌帶受傷(斷裂、撕裂、鬆弛)對關節穩定度的影響會有相當大的感受,例如:反覆性的腳踝扭傷導致腳踝的韌帶(前距䠊韌帶)鬆弛就很容易在扭傷腳踝(本體感覺的問題先不討論)發生;膝關節前十字韌帶的撕裂會導致脛骨(小腿骨)與股骨(大腿骨)相對的活動度變大;鎖骨的喙狀鎖骨韌帶的斷裂會讓肩峰鎖骨關節活動度過大(穩定度不佳)。

 

所以,這3項被動的關節約束力若是受傷時只可藉由手術加以修補固定來維持關節的活動及穩定度。

 

第四:肌肉收縮的約束力。這是唯一一項可以藉由意識的控制、主動的控制來維持受傷後穩定度不佳的關節的穩定度。藉由肌肉的收縮拉扯來穩定關節,不過若是關節活動度過大也是會有瓶頸的(還是會有些許的活動度過大)。

 

因此,在不穩定的關節需強化訓練特定的肌肉的肌力、肌耐力、肌肉收縮時間(timing)、肌肉協調性,來穩定活動度過大的關節,讓關節穩定度變的更好。

arrow
arrow

    孫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