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來了解約束(穩定)關節的相關組織有哪些?可以分成被動性約束力與主動性約束力;下述前3項屬於被動性約束力,第4項屬於主動性約束力。首先:構成關節的骨頭的形狀(兩根骨頭外型的契合形狀);第二:關節間的軟骨契合;第三:關節間韌帶的約束力;第四:肌肉組織未收縮或收縮的約束力。

 

在肌肉沒收縮時,關節穩定度的貢獻還是主要來自於骨頭、軟骨契合與韌帶的約束力(被動性約束力),臨床上測試關節穩定度即是測試被動式約束力,然而在骨頭沒骨折(關節交接面處)、軟骨沒受損時測試關節穩定度的測試目的就只是在測試韌帶的鬆弛度,所以才會認為韌帶鬆弛度會近似於關節穩定度。

 

4個肌肉未收縮或收縮的約束力。肌肉在未主動性收縮時也保有本身該有的張力,稱為「肌張力」;「肌張力」又可分為低張力、正常張力與高張力,高張力很常見於腦部受損的個案,例如:中風個案;低張力很常見於小兒患者,例如:唐氏症個案。肌肉收縮的約束力在於肌肉收縮(不管是等張、等長或等速收縮)提供關節更有效率、更強的約束力,來避免活動時關節間的骨頭相對的位移(若超過被動性約束力所能提供的限制時),這時,肌肉組織收縮的約束就能提供關節穩定度。

 

乍看之下,會認為肌肉收縮的約束力會增加關節的穩定度,但肌肉收縮增加關節穩定度只會出現在關節活動過程中肌肉收縮時,收縮肌與拮抗肌兩者間拉拔(收縮與放鬆)維持關節的穩定狀態。

 

可是在緊繃狀態的肌肉會增加關節的壓力(也會增加關節穩定度,但卻是過度的壓力來增加關節的穩定度),如此,反而會限制關節活動度(關節活動度變小),這個訊息告訴我們,緊繃的肌肉提供過度的穩定度產生活動度受限,也就表示關節的壓力過大,容易產生關節軟骨的受損磨耗。所以緊繃的肌肉會「過度」增加關節的穩定度產生關節的壓力造成關節受損。

 

此時,放鬆緊繃的肌肉可以降低關節的壓力來減輕關節的受力(降低關節過度的穩定度)達到真正的關節穩定度與活動度的平衡。或稱為穩定度(stability)與柔軟度(flexibility)的平衡。

 

所以,放鬆緊繃的肌肉並不會過度降低關節的穩定度,反而能夠提供肌肉更好的柔軟度來協助關節在肌肉強力收縮避免關節間的骨頭相互位移的程度。

arrow
arrow

    孫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